老话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处暑节气过后,昼夜温差变大,早晚天气转凉。中医学讲求“天人相应”,由夏入秋,自然界的阳气由旺盛转为收敛,人体的阳气也趋于内收,对外邪的防护有所减弱。
这个时节所说的外邪,主要是指夏季之后余热未尽,我们称之为“温”;暑湿退后天气转干,我们称之为“燥”。温燥外邪当令,人处于这样的气候环境下,常常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等燥症。
夏秋换季,人体的防护力下降,新老疾病都容易发作,饮食起居更要好好调理。
要点一:适寒温
适寒温就是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夏季人体阳气旺盛,很多人喜欢吃冷饮、吹空调,到了秋季,早晚天气已经转凉,人体的阳气也内收了,如果继续贪凉饮冷,难免会损伤脾胃的阳气,造成腹泻。
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疲劳感,觉得懒洋洋的,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就是“秋乏”。
夏天人体能量消耗过度,“秋乏”是人体开始休息调整的表现。应对秋乏有两个要点: 一是睡眠充足,《黄帝内经》中提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夏季天气炎热,入睡困难,睡眠不足,到了入秋就要早睡早起,补足睡眠,让身体充分休息。最好每天晚上10点前入睡,中午也可以午睡半小时。二是加强锻炼,早晚天气凉爽时可以登山、散步、做操。即使是工作间隙简单地做几下拉伸,也能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有助于气血流通顺畅。
饮食要忌辛辣。辣椒、葱姜、花椒等辛辣食物,容易伤津化燥,助长外邪。夏季很多人“苦夏”,食欲差,吃的少,体重下降,进入秋天胃口好转,但是也别急着“贴秋膘”。因为脾胃功能刚刚恢复,不能承受太大的负担,所以饮食要忌油腻,肥肉、内脏、油炸食品都容易滋腻,影响脾胃的运化。
天气转凉,季节交替,旧病易发。由于早晚天凉,气血运行涩滞,肩周炎、颈椎病等关节病患者容易出现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度下降,所以要注意关节局部保暖,可以佩戴护膝等护具,活动时要小心,避免因关节不灵活而拉伤、跌扑。老年人更要注意预防意外摔倒。

由于昼夜温差大,人体防卫功能又有所下降,容易发生感冒,外出要备好衣帽,根据气温随时调整穿着。秋雨之后气温会显著下降,注意带好雨具,避免淋雨涉水受凉。气温下降后慢性咳喘患者更容易复发,要坚持用药,避免自行停药后病情进展加重。容易过敏的人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避免外界刺激引起发病。
入秋以后腹泻、胃肠炎等疾病也比较多发,要注意饮食清洁,忌油腻、生冷。如果已经发生了腹泻,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及时就诊,避免大量排便后发生晕厥、心律失常等问题。高血压、冠心病、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病复发的风险也会增加,患者要按时服药,注意监测血压、心率指标,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药物。
原文链接:http://wsjk.tj.gov.cn/JKJY5233/JKZS7782/202309/t20230905_639694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