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阳朔县的患者,回旋支近端闭塞,植入一枚支架,造影时间8:55,支架时间9:09,导丝通过时间9:15。”在桂林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工作群,类似这样的反馈信息每天都有,多的时候一天好几条。
“全州54岁男性患者,考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已溶栓,家属要求转院治疗,请出车”“兴安县53岁男性,考虑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家属要求转院,请出车”……在工作群里,来自各个县域、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因为胸痛患者的急救走到了一起。
“在这里,随时都可以为县乡的胸痛患者诊断和治疗给予支持,需要约床位、派车接送,患者手术结果的反馈,我们都在群里面及时反馈。”桂林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伍于斌介绍,目前,医院已经建立了三个主要的交流群,参与的医务人员近千人,涵盖桂林市各个城区、县域以及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已经成为桂林胸痛急救放心之选。
2016年11月,桂林市人民医院以同批次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通过胸痛中心认证,成为桂北首家具有国家级水准的胸痛中心,为桂林市急性胸痛患者提供了规范化的诊疗路径。
通过认证的4年多来,该院总共救治心梗患者近5000例,急诊手术达30%。该院胸痛中心团队用一组浸润着广大医务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实实在在的数据兑现了“全天候24小时急诊介入手术”的承诺,通过呼叫120到院的患者均能绕行急诊及病房直达导管室开通血管。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上,作为桂北地区首个通过认证的国家级胸痛中心,桂林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在会前提交了再认证的相关数据,经过胸痛中心总部组织专家审定,顺利通过了再认证,并由伍于斌主任作为代表接受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联合授牌。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危重疾病,目前,心血管疾病占我国疾病死亡率第一位,预计2030年将有2260万心肌梗死患者。中国心脑血管事件发展趋势显示,20年内仍呈上升趋势。包括静脉溶栓和急诊支架植入术在内的再灌注治疗是挽救急性心梗患者生命的关键手段。
作为桂林市胸痛中心建设的领军团队,桂林市人民医院持续优化胸痛患者抢救流程,不断推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不断引进先进的诊疗技术,心脏支架植入手术朝着精准化稳步迈进,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了就诊满意度。
心脏中心有床位158张,是市内唯一一个拥有2台大C臂系统专供心脏介入服务的科室,全院有4台,可同时开展介入手术治疗,急性心梗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堵塞血管开通平均时间(D2B时间)在60分钟以内,遥遥领先于胸痛中心建设要求的90分钟时限。2017年,桂林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入选全国胸痛中心质控十九强,获得全国质控铜奖荣誉。
该院建立了桂林市首个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体系,实现了桂林市11县六城区的全覆盖,经救护车入院且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绕行急诊和CCU直达导管室的比例高达70%以上,远高于国标要求的30%。
2019年4月,桂林市胸痛中心质量控制中心正式成立并挂靠市人民医院。桂林市胸痛中心建设朝着科学化、标准化管理阔步迈进。
2019年7月,桂林市人民医院还率先在广西探索心脏中心运营模式,将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综合管理,成了内外科协同的“心脏中心”,心脏内科在伍于斌、潘迪光、蒋靖波、陈伟、李斌、胡玉宝等为代表的核心团队带领下,进一步提高救治能力,引领技术创新,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与“北上广”同质的医疗服务。
2020年8月,市心血管介入质控中心挂靠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认真履行职责,对8家基层医院开展介入工作进行了质控及指导工作。
在新技术开展方面,胸痛中心团队在桂林率先开展冠脉血管内超声、压力导丝、压力导管、冠脉OCT、TAVI、CTO逆向开通、ECMO辅助下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等区域领先、国内先进的诊疗技术,深受患者信赖,多年来在心脏手术开展数量、技术难度上领跑区域。
由于胸痛中心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胸痛中心伍于斌主任、张继亮主任获聘为中国胸痛中心核查专家,近年来赴区内外各级医院现场评审20余次,帮扶基层医院建设胸痛中心工作,已有2家基层医院通过国家基层版胸痛中心评审,接待区内外各级医院参观胸痛中心建设人员近400人次。
“胸痛中心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工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既是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的基本理念也是胸痛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桂林市人民医院将继续在胸痛中心体系之下,发挥公立医院带头作用以及区域辐射作用,逐步提高本地区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降低疾病的致残率致死率,最终使政府获益,患者获益。”伍于斌介绍。(廖国梁)